可是他们迟迟没收到任何返还的命令。
民兵是羌族人,不会说汉语,幸好徐回渊博多识,他不仅能听懂剑南沿途地区几乎所有民族的方言,甚至还能用简单的词语和标准的音节,与他们进行流利对话。
他是如此儒雅,好看,矜持而文质彬彬,自重又不失随和,见到他的异族人,但凡向他看上一眼,都会感到一种不言自明,心照不宣的惊艳。
他给人以使命感,似乎背负着上天独特的偏爱。
猎猎作响的篝火旁边,民兵接着叹气:“然而这还不算,他们撤退的时候,一定是唐民最惨的时候。”
“徐大人,你知道吗?他们求和,稍微一缓过劲来,就会一边抢劫一边从唐朝的疆土上撤退,春季的小麦会被他们收割完,吐蕃人占领了一个冬天的城池,那里有很多唐朝的百姓,男男女女都不能回来,老弱的人会被全部屠杀,我们的兄弟姊妹全部会被吐蕃人掳掠,”
他已经见多了,但是每次提及,还是不免哽咽,“到了吐蕃,他们会怎么办?永远为奴为婢吗?”
康定像他这般年纪的少年,只要没有残疾,全部被征召入伍,自备干粮军器,被编入非正规军队,做正规军队的补充,平时维持边境治安,必要时一样要参战。
可是他却不觉得自己惨,“为自己的祖国卖力,和为异国卖力,永远是不一样的。”
“在那里,会没有归属感。”
“更何况,吐蕃人根本不会把唐民当人看。”
如果换做别的京城来的大人,他一定不敢说这么多,眼前的大人却可以容他多说一点,然而他只是听着,坚毅的目光看着他,也很少回答。
直到他说尽了,饮一杯热茶,缓慢地转身告退。
徐回就这样在这里度过了缓急的一个月,征召他们返还的命令还是没有来,他不禁担心是否是长安发生了兵变,京畿道连结西川的交通线是不是被切断,因此无法联络?
这时候,东川战区的节度使叛乱还没有平息,西川战区的军队还经常与东边的同族交战,他身处的地方,是危机四伏,十分不安定的战争包围圈。
快到夏季的某天,西边与吐蕃的战争,东边的镇压节度使叛乱的讨伐战争,同时爆发,康定的民兵全部被派去战场上支援前线。
从战场上退回来的士兵,告诉徐回一个十分令人心惊的消息。
“吐蕃人改变了入侵策略,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秋冬入侵,春夏撤退。这次到了夏季也迟迟不撤退,是因为他们的宰相契钦赞从北边的战场驱赶过来很多唐朝的俘虏。吐蕃军队把他们的妻儿当做人质,由吐蕃的将军带领着,逼迫他们攻打唐朝。”
“春夏的瘟疫也不能让吐蕃的攻势再停下来,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兵员。”
徐回心里蔓延开不好的预感,根据他以往行军的经验判断,康定沦陷,只在旦夕之间。
第50章 南诏(三)
有了这样的预判, 他不禁进退两难,这意味着,他选择退则面临出使任务失败的罪责, 他不退, 则要面对康定即将到来的暴乱。
他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在大唐生活了这么久, 跟所有的唐民一样都热爱李唐天下,面对吐蕃的侵凌, 他也会因为民族尊严而感到愤慨,如果一定要为祖国献身,他愿意成全属于他的那一份。
这是他身处的这个时代,带给他的责任感和规训。
但是在这之外,在为国家为民族之外, 还有另外一个本能的情感,完全来自他的本心,任何人任何思想都无法撼动。
只要阿直还在这世上,他就想不遗余力地活下去。
他一定要找到办法活下去,也一定要找到救赎阿直的办法,他不能让她久等。
徐回一直在想, 等不回他, 她又会哭的。
历来的帝王,大都自私冷漠, 诡计多端,等了这么久,她不知受到他的多少荼毒和迫害。
就是怀着这种心思,徐回开始跟其他的十五个出使吐蕃的使臣商量,既等不来召他们返还的文书, 不如再度遣人进入东边的蜀州,跟驻扎在那里的剑南西川节度使统辖的兵团取得联系,详细禀告这里的形势,请求他们的支援,顺便探听京师的消息,以期随机应变。
然而就在同一天,派出去的人刚刚离开,雅州就被吐蕃攻陷。
吐蕃的军队在掌控康定之后,故技重施,俘虏城中男女老幼为人质,逼迫康定的成年男子成为他们新的兵员补充,投入唐朝战场上的最前线,让他们与自己的同族自相残杀,一路势如破竹,哀鸿遍野。
雅州、邛州的大部分地区依次被占领,吐蕃军队逼近蜀州,南诏国趁机占据雋州、黎州,两国军队合攻剑南腹心地带,被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坚率领的军队拦截在临邛县以西。
随徐回出使的十五个使臣,有九个被俘虏,四个被杀,另外两个跟他一起好不容易逃到临邛,以为终于柳暗花明,否极泰来,可是却被守城将领拒在城外,他们拒绝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