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从写小说开始 第115节(1 / 3)

这本书又是和二月天以往所有小说都不一样的风格,不过一样好看就是了。

她尤其喜欢那些穿插在主角生活中时代民俗方面的描写,写得太过淳朴真实,仿佛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世界似的。

这是二月天的独特天赋。

她早就发现了,二月天似乎不论写什么题材的小说,都能写得无比真实,光是这一点,就值得她被无数作者艳羡了。

【曹弘静顺利入学,成为附近学堂的正式学子。

他在学堂如鱼得水。

面对严肃刻板的中年夫子,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惧怕,反而越挫越勇,书本经义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他都直接举手提问,甚至后还要纠缠夫子好久,让他一一给予解答。

夫子对他很是喜欢。

而他超强的领悟天赋和记忆天赋,也被夫子和众多学子看在眼中,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如今曹弘静在曹家村俨然成了一颗闪亮亮的未来之星。

“大郎以后说不定能去紫阳书院读书!”

紫阳书院是他们婺源当地鼎鼎有名的书院,元时称晦庵书院,后为了祭祀朱熹,取朱熹别号紫阳为名,改为紫阳书院,县中学子无不以入中读书为荣。】

宋伊莲莫名看得有点激动,或许是因为她也是读书人吧,谁还没做过回到过去大杀四方得美梦呢。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二月天写得太好了。

她平时除了二月天的小说,其他小说是基本不看的,一是因为没时间,二是觉得太假了,根本看不进去。

二月天的小说就不会给她这种感觉。

最简单的,就拿她刚刚看过的紫阳书院来说,这么一个在主角家人口中一笔带过的书院,在小说中二月天竟然给它一个典故,一段故事。

原来这座书院是元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后来为了纪念大家朱熹,于是改成了朱熹的别号相称。

二月天对于紫阳书院寥寥几笔的描述,看似简单,却为书院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沉淀,瞬间让人体悟到这座矗立在婺源县中的书院,为何会被历代学子心驰神往。

还有丝绢案,这起轰动全国的大案,由来、过程、结果书中都没有特别详细的描述,可是就是这半掀未掀的故事一角,让读者们见识了时代洪流下百姓的热血和官场的残酷。

那个最初提出疑点,为歙县百姓请命的帅嘉谟,在一切尘埃落定后,竟然被判处充军流放,而那个为婺源百姓出头,占据书院充当议事局的书生程以卿,竟然判处了死缓。

官府的威严不容挑衅。

在百姓看来,这些人是在为民请命,在朝廷看来,这些人却是在藐视权威,必须重重罚过,以儆效尤。

程以卿是这起案件中唯一判处死刑的人。

好在婺源百姓都记得程以卿的功劳,县中无数乡绅官宦伸出援手暗中运作,将死缓硬生生缓了二十多年,程以卿就这么在大牢里好吃好喝的活着

这些都是后话,在文中是被一笔带过的事情,宋伊莲读来却感慨万千,这就是二月天写出来的故事,残酷中又带着希望。

第101章

《穿越明朝考科举》的口碑在踏雪论坛口风逆转了。

随着二月天连载字数的增加, 随着男主一步步参加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童生又成为秀才,网友们对这本书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金榜贴出来的那一刻, 人群中爆发出巨大的惊呼声。

“曹弘静是案首, 案首是曹弘静!”

此话一出,挤挤挨挨围成一团看榜的学子们顿时一片哗然。

“什么?!”

徽州府城的学子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备考,已经差不多将各地的优秀生源了解个遍,曹弘静的大名他们自然是知道的。

婺源县人人都说这是个少年天才。

文人相轻。

或许这个名叫曹弘静的小童却是有几分才气, 但是天才之名却有些吹过头了吧, 这是众多学子心中的想法。

可是现在,他们没有办法再自欺欺人了, 曹弘静小小年纪考中秀才不说, 还是头名,他们一群人都赶不上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

“老天不公啊”,一位站在榜前头发半白的老者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顿时老泪纵横再也忍不住情绪崩溃了。

他已年过四十,儿子都成家了他还没有考中秀才, 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 他又没有上榜,而曹弘静, 他今年才十五岁啊!

十五岁,甚至没有他儿子的年纪大。】

【曹弘静小小年纪竟然取得头名, 有的是人不服气,这些人冲到官府张贴的试卷面前, 对着曹弘静的文章就开始一字一句详读,一副誓要找出错漏的模样。

只是根本找不到。

曹鸿景的整张试卷毫无涂抹痕迹,字迹方正, 是当下科举考试标准的台阁体,至于文章内容,更是引经据典,读来令人酣畅淋漓。

这是一个十五岁少年能够写出来的文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