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再不小心送走几个人,崔衍昭此刻不敢发表感慨。
他按了按额头,转身就走。
虞堪之发现崔衍昭动作,表哥要去哪?我为表哥驾车。
崔衍昭拒绝:不用,朕想静静。
虞堪之觉得崔衍昭离开的背影是那样孤独。
难道萧策还做了其他犯上之事?
他转回头,随手指了一人,冷淡地询问:刚才陛下与太仆间发生了何事?
崔衍昭重新牵了匹马单骑出宫,到国公府的时候静夜悄悄,已无人声。
他怀着一种破罐破摔的心情进门,府中犹有长灯明亮。
就像在等他一样。
崔衍昭连续默念几遍没什么好怕的,才按以往路线进房。
王适安伏案写着什么,他本想安静坐一边,然而王适安这时抬头,和他对上视线。
崔衍昭:晚上好,好久不见。
他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崔衍昭继续:今天路上发生了一点意外,还好未酿成事故。
意外的是王适安看起来不甚在意,而是问:今日朝会,陛下可还记得在众臣面前说过什么?
王适安已经听人报告过了崔衍昭跟萧策之间发生的意外,在他看来,萧策纯粹是不安好心,既然崔衍昭已经解决,没必要过问。
只要崔衍昭以后对凑上来的人的都这个力度就好。
比起无关事项,他更想听崔衍昭亲口表达心意。
崔衍昭只当王适安是想知道奏折一事的处理后续,道:他们言行无状,伤害你的名誉,我让他们给你登门道歉。
边说崔衍昭边想是不是有人道歉的时候把王适安二次得罪了。
朝中应该没这么头铁的人吧。
王适安对这个回答明显不满意,还有呢?
崔衍昭一愣:我只做了这一件事。
难道有人不仅得罪了王适安,而且还是打着他的名义?
谁啊这么坑?
崔衍昭思考着他是不是无意间给了大臣暗示。
王适安见他如此,冷哼道:又在嘴硬。
翌日。
今天依然开小会。
出身世家的官员被召来东殿。
崔衍昭环顾一番。
太仆何在?
众臣面面相觑,一人从坐垫起身,回答道:陛下,萧太仆昨夜因为御前失仪,已经被关押起来了。
大家都很纳闷,萧策被关押的时候陛下也在现场,不应该不知道情况。
崔衍昭本来就只是引入一下话题,顺理成章道:既然如此,诸卿稍后回去时,通知他的家人带十万钱入宫,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他觉得萧策不至于直接进大牢,但此人已经被冠上御前失仪的罪名,直接放了说不过去。正好这个时代有赎刑制度,九品以上官员都能用钱赎罪。
这是他昨天被王适安罚写的时候想到的。
王适安因为他没想起来在朝会上表白的两句话,让他重复写了二十遍。
比语文老师还严格。
听到萧策可以赎刑,大臣们松一口气,就说陛下不可能真对世家无情。
但是他们觉得陛下要的实在是太少了,显得萧策不值钱。
兰陵萧氏位列一流世家,一流世家的人才十万,那其他世家不更不值钱?
萧策的身价就是他们的身价,他们不假思索就决定抬价。
陛下,还是向太仆家人要百万钱吧。不然索虏知道了,还以为我们堂堂江南世家出不起一百万呢。
以萧太仆之家世名望,需五百万。
陛下,臣觉得千万之资才配得上萧太仆之身份。
不行,必须一个亿!
顿时,满堂都看向出声的王清。
虽然如今铜钱贬值,但一亿钱依然不是能轻易拿得出的。
也不知多少铜矿才能铸出一亿钱。
众人都十分佩服,不愧是琅琊王氏,一开口就是非同凡响。
王清:
怎么都停了?他就是看所有人讨论得火热,忍不住参与了一下。
崔衍昭把眼看着歪到天边的话题拉回来,今岁秋遇天灾,多地受害,各地税收想也难以征集,朕决定凡受灾之地免税一年,并分发补贴,助民过冬。
这番话已经是老生常谈,崔衍昭心想,这次要是还不能谈成,就把王适安抬出来试试。
-----------------------
作者有话说:萧策:我谢谢你们。
第95章 武帝陈后
提到免税的事情, 大臣们纷纷面露难色。
崔衍昭:众卿为何一言不发?
他视线挨个扫过,心中默默盘算着,王适安的虎皮被他当作最后方案。
可能世家会觉得他在与虎谋皮, 但他本来就要让位给王适安, 倒用不着在意世家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