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代工厂里,直接坏了是很难遇见的。
真正难受的,是质量管理后的良品率。
特别是华唯以及苹果这两家以变态级要求著称的主机厂,一点点小的瑕疵都会被判为不良报废。
当然,换成粮厂就无所谓了。
一分价格一分货,强调极致性价比的粮厂,在第一环节的供应商就不怎么样,自然也就没好意思去要求后面总装厂怎么怎么样了。
消费者也因为它足够的便宜,自然也就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对于代工厂而言,真正要命的是组装测试的良品率。
而保证良品的关键是质量管理,而且是成本较低的质量管理,这才是以富士康广达和硕为代表的小岛企业的牛逼之处。
题外说一句,虽然大家都说富士康是血汗工厂,工人待遇很一般,但他们的中底层管理中坚,也就是所谓的岛干待遇可是一点都不低,远超国内代工厂同等级的收入,离职率很低。
因为富士康知道,这批小岛管理人才才是他们竞争力的根本。
代工厂的管理难在哪里?
受‘不可言之伟力’影响,华唯是不敢说的,因为华唯的代工厂也不能说。
从苹果的研发流程来看,代工厂的工作分成两个阶段。
前期是新产品的试产,也就是npi(new product troduction),这是是投资花钱的部分。
后期是产品的量产出货(p),也是赚钱的部分。
量产的核心是什么?
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减少不良率。
就这三点。
如果说这部分工作,国内的代工厂靠拼命挤压基层还有一战的资本,那么npi阶段就完全拼工厂的管理能力了。
而对于苹果或任何一家甲方而言,代工厂只有做npi才有资格做p,二者是高度绑定的。
逻辑也很简单,如果大家都想吃肉不想啃骨头,苹果也找不到人愿意做npi了。
npi之所以难做,主要是为了赶上市。
npi的生产时间短,劳动强度大,同时因为没有量产,所有的测试,组装治具都没有定型,很多依赖手工和经验,整个产线的保密要求高,最重要的是生产的种类繁多,需求变化大。
苹果的产品设计会在npi阶段采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并行研发,同时设计也便做边改,很多物料在产线上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试错。
这就要求工厂一方面要有极强的前瞻计划性和执行能力,同时又能随时对生产计划进行更改优化。
想象一下就是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卡车上,边开边更换零件,甚至要在某些车辆腾空的间隙把轮子也换了,这样的试产模式对于没有经验的管理层而言简直就是灾难。
代工厂同时还要在试产阶段,就要尽量把量产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或者定义出来,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按现有的良率在进入量产以后能不能赚钱,良率改善的空间在哪里,有多大,否者一不留神就会亏本。
简单讲,在进入量产之前,代工厂会跟苹果的运营团队进行谈判。
谈什么?
谈良率。
代工厂会根据试产的状况和未来的改善计划,定一个可以接受的良率。
比如95。
这个95就是富士康在每一台iphone上能赚到1美金的基础。
如果实际的良率只做到了945,根据之前所说的400倍杠杆原理,富士康可能就完全不赚钱,如果良率只有94,那富士康就会赔钱,如果是93……
不好意思,现实生活中永远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如果代工厂发现良率低了一个点,他们会选择会停线解决问题,停线的损失也往往是天文数字。
锤子的老罗当初就是吃亏在这一步。
代工厂达不到他的要求,而锤子又太小了,没人想去将就他。
但是良率这玩意儿反过来,如果良率高了一点,比如955,那富士康的收入可能就会翻倍。
如果能到96,富士康可能收入达到预测的十倍。
如果达到97……
同样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苹果肯定会重新签良率合同的。
这种情况下,代工厂的竞争就是赤裸裸的良率竞争。
国内的代工厂的良率只要低一点点,哪怕只有总体05,那就会完全被排除在赛场之外。
而很不幸,良率这种事,只有做的越多才越有经验。
因此富士康才会在这方面登峰造极。
既然云帝要对富士康发起国内市场的狙击,那么他就得不断提高良率。
所以,就算是龙兴元他们能够勉强达到第四环节,开始做总装代工,他也会压着他们在第二环节先把手艺给练到炉火纯青。
“所以,龙哥,fatp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