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坷垃他老婆看着这可遇而不可求的货郎要走,心里实在舍不得,“老李!爱华!你们出来一下!”
李坷垃和他儿子李爱华已经就着花生米喝上酒了,父子俩都好这一口。
花生米是给谢春耕夫妻俩办丧事之后,老谢家给李坷垃回的礼,回了好大一包的花生米,就是为了回报李坷垃帮着张罗谢春耕夫妻俩这丧事的情分,酒是隔壁镇上酒坊里买的,虽然酒味儿不算大,但便宜得很,村里人都爱喝一口这个。
听到自家婆娘在院子里喊人,李坷垃赶紧跳下地,掀开门帘伸出一个头去,先是打量了一下出现在自家院子里的陌生老男人,然后才问他媳妇,“啥事儿?”
他媳妇儿使了个眼色说,“来了卖小米的货郎了,米都是好米,要的价格还不贵,和城里的米价一样但不要粮票,我觉得挺合适的。”
“你快去问问你大哥大姐还有三个兄弟家,要不要米,要的话就拿着米袋子和钱过来,六毛钱一斤,想买多少就带够多少的钱。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过了这阵子,谁知道啥时候才能再遇到这货郎?”
“爱华,你回屋去穿个袄子,然后跑一趟你姥姥家和你大姨、三姨家,问问要不要,要的话你就找他们拿了钱,妈给他们把米先留下来,等回头货郎走了,村里没什么人关注这事儿了,妈再把米给他们送过去。”
李坷垃他老婆安排得明明白白。
与李坷垃不一样,李坷垃在林场村村长这个位置上干了这么多年,思维早就培养好了,遇到点事儿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村子里的集体利益。
李坷垃听说能便宜从这个货郎手中买到米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想到家里,而是替那些住在山神庙里的知青们高兴。
李坷垃想着,那些知青们都是城里来的。他们下乡之前,城里的父母肯定不会不给钱,说不定人家那几个知青身上的钱加起来,比整个林场村所有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加起来还要多。
要是那些知青们能从这货郎手里买到粮食,知青们这个冬天应该就难过不到哪儿去了。
可是听着自家婆娘已经把亲戚们都考虑了一遍,不管是他这边的还是他丈母娘那边的,都在他婆娘的考虑范围之内,李坷垃到嘴边的‘大局为重’就又默默咽了回去。
他不是圣人。
遇到这种好事,他没办法不带家里人占便宜。更何况这主意又不是他出的,是他婆娘出的,没有大局观的是他婆娘,关他什么事?
李坷垃想通这些之后,没有丝毫心理负担地出门去通知他这边的亲戚去了,一辈儿的兄弟姐妹太多,都得通知一声。
不然要是通知了这家不通知那家,肯定会和没被通知到的人结仇。
都是自家兄弟姐妹,李坷垃不想结仇。
通知完亲兄弟姐妹后,还有那些关系处得好的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只要是住得近的,李坷垃都挨门挨户地通知了。
一群盼粮食盼得眼睛都快绿了的人听说村里来了卖粮食的货郎,当下就二话不说往外走,都没跟着李坷垃去通知其他人家,而是揣着钱和米袋子直奔李坷垃家,生怕去得晚了就买不到这样的便宜米了。
李坷垃的亲戚多数都在林场村这边住着,而他婆娘的娘家却在六里地之外的郝家村。
等李爱华赶去郝家村把自家姨舅们都通知到时,李坷垃劝来的亲戚已经把货郎肩膀上挑的那两个箩筐里的粮食买干净了,差点把货郎挑来的箩筐都给扯了。
都这样了,李坷垃通知来的亲戚也只有三分之一卖到了粮食,其余三分之二的亲戚要么是家里住得稍微远一些,要么是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来买点便宜粮食……
结果只是这么一怀疑,等他们赶来时,货郎挑来的单子都早就空了!
李坷垃家院子里,货郎的箩筐早就空了,这会儿只剩下货郎一个人像是羊入狼群一样,面对一大群人的盘问,瑟瑟发抖地站在原地。
而货郎那本来就听着有些别扭的口音,这会儿越发别扭了,平平的腔调就像是进城的鬼子一样。
【作者有话说】
抱歉,我成了鸽鸽了,明天争取3-4更,相信我,fg先立在这儿!
30
第30章 -14
◎深刻怀疑谢招娣是不是吃错药了。◎
天蒙山上的松鼠一族个个都是勤俭持家的能手,他们从小到老,受到的教育都是危机教育——
对于整天窝在树洞里不怎么爱出去的小松鼠,老松鼠们都是这么说的:
“万一不囤好粮食,冬天来了没有吃的可怎么办?”
“晴天不出去囤粮食,雨天雪天吃什么?”
对于年轻惫懒不爱动弹的小松鼠,老松鼠是又是这么说的:
“年轻的时候不多囤点粮食,老了之后喝西北风去?”
“你这么年轻,怎么好意思不多囤粮食?”
而对于那些适婚年龄的松鼠,老松鼠们就开始了更猛烈的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