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穿成吕雉心尖崽 第143节(2 / 3)

燕王换了一个,又有谁能料到呢。

郦商额角白发丛生,眼眶微微发红:“陛下年少,却像极了他的父皇。”

灌婴不语。

半晌闭上眼,语气艰涩:“你说的是。”

他和郦商看到今天,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太后一系列作为,全是为了给幼子铺路啊……

……

刘越丝毫不知道自己成了话题中心。

今天是他与代王把臂同游上林苑的日子,然而身后还跟着两位九卿。

除了驾车的太仆夏侯婴,奉常叔孙通紧跟一旁,寸步不离。

刘越边和四哥说话,边瞅了叔孙通一眼。自从他对商君书的评价流传出去,叔孙通仿佛陷入了焦躁模式,大朝会后接连三次请求觐见。

第一次,刘越在补觉,第二次,刘越在用午膳。

见陛下沉浸其中,嘴巴十分忙碌,渐渐熟知皇帝习性的赵安在心里嘀咕,这可真是不巧。

他委婉地传达陛下没空,到了第三回,叔孙通终于找了个好时候,成功见到了天子。

行礼过后,叔孙通也不废话,呈上一卷长长的书帛,刘越接过一看,眨了眨眼。

这是对于现今几点儒家学说的改造与总结。

尤其是发源于鲁地的“古礼”之说,刘越险些不认识了,他左看右看,这是君主凌驾于周礼之上,“尊君”排在“尊礼”之前的意思?

刘越还从书帛之中,读出了最为明显的法家思想,较为明显的黄老思想,与极小众的阴阳家思想。什么君主能与上天沟通,代天治理四方,已经有了君权神授的影子,竟还糅合了化学家的少许观念!

刘越:“……”

叔孙通挂着大大的黑眼圈,对此毫不心虚。这年头,谁还不会东拼西凑了,法家的东西披上儒家的皮,还能说是法家专有么?

他和数十位大贤引经据典、连夜赶工的书帛,如果再不能合陛下的心意,那么儒家危矣。

至于鲁儒的意见,那是什么?不重要。危急存亡之时,谁若叽叽歪歪,他叔孙通可是真的能捋起袖子揍人!

实则叔孙通心里明白,陛下绝不会采纳这份书帛,只会将它放在宣室殿。决议公开也好,束之高阁也罢,因为当下黄老执政,儒家绝无可能一跃而成治国学说。

但陛下需要儒家的表态,需要他叔孙通的表态。

天子亲自出面敲打,你儒家依旧头铁,是想造反?

看吧,假若继续沉如死水,过上几日,法家的博士名额,又会增长许多个,将要真真正正的骑在儒家头上,对他们大肆嘲笑了!

叔孙通无法接受这样的未来。

他站在离刘越几步远的地方,拱起手,深深低下头。他上呈的,与其说是书帛,更不如说是把柄。

陛下久久没有说话,叔孙通原本沉淀的心,竟又开始砰砰跳动,陛下此时是在皱眉,还是在点头?

天子明明还年幼啊!

“叔孙卿。”刘越终于开口。

叔孙通抬起了眼。

刘越逐渐养回来的俊秀脸颊,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然后道:“叔孙卿与诸位大贤所书,甚得朕的心意。”

一口气尚未松开,叔孙通又眼睁睁看着陛下喊了声:“赵安!”

紧接着就是一顿吩咐,云里雾里间,叔孙通坐在君王面前的软垫上,手捧一碗热腾腾的奶茶,望着碗中漂浮的茶叶发呆。

刘越和他解释这是什么,继而夸道:“爱卿体贴朕意,实乃儒门肱骨,也是朕的肱骨。”

寥寥几句,叫叔孙通愣在了原地。

这样的夸赞,他虽然在高皇帝身边听过很多回,却从不是形容他这个小人物的——与那些开国功臣相比,他确实只是个小人物。

就算在儒家内部,他也遭有许多非议,说他过于变通,过于媚上,早已失去君子之风。那年,师叔曾经痛骂过他:“通,你的心中还有周礼吗?!”

若不是高居九卿之位,一些执牛耳者,根本不屑与他往来。

儒门肱骨,朕之肱骨……

叔孙通呼吸急促,眼眶微红,已经记不得为什么会被陛下塞奶茶了,他的内心被感动充斥,竟是生出一股全力报效君王的决心。

当下的君臣关系远不如后世复杂,甚至继承了春秋战国的风俗,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你看中我,我报效你,如此而已。也就有了千金买马骨的传说,商鞅变法与合纵连横的奇迹。

刘越夸赞叔孙通,倒也不是假话,早在便宜爹在时,他就听说过这位奉常的事迹,可以称之为儒家的一朵奇葩。

君主信任的人才或许就是这样的,坚定着自身理想的同时,却又不拘泥手段,可以用各种办法达成君主的要求。

刘越放下这篇质量极高的书帛,努力思索肖师傅教给他的种种。几乎是电光火石间,他很快回忆起叔孙通一系的家谱,捧起同款奶茶,进而关怀起了他的家眷。

这下,叔孙通已经不是受宠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