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墨索里尼打交道应奉行什么政策的问题上,张伯伦与其外交大臣首次发生了冲突。张伯伦决心抚慰这位≈ot;领袖≈ot;,诱使他退出新结成的轴心国,回到西欧阵营中来。他希望通过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统治权而达到这一目的,但他的想法遭到了艾登的反对,艾登仍支持集体安全的观念和国际联盟。1938年1月,这种争执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时,罗斯福总统派人给张伯伦送来一封私信,建议有关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讨论日益恶化的国际形势。丘吉尔写道:≈ot;这是非常艰难、无法估量的一步。≈ot;但是,张伯伦未和他的外交大臣商量就送去了冷冰冰的答复,建议推迟所提议召开的会议,因为这个会议也许会危及他与意大利就埃塞俄比亚问题所进行的谈判。
这件事导致了艾登于1938年2月的辞职,揭露了当时决定英国外交政策的那些人的动机。艾登写道:≈ot;事实是,内阁中我的一些前辈……不能相信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象我所描述约那样靠不住。归根结底,墨索里尼不是打败了共产党人,使意大利的火车准时运行了吗?此外,他们作为老派的保守党人,不太赞成罗斯福,本能地认为他有点象蛊惑人心的政客。≈ot;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轴心国这几年获得惊人胜利的原因。保守派认为他们可以与独裁者交往,并认为这样做出与罗斯福总统合作更可取,因为与罗斯福的合作只是局限在以集体安全原则为基础的一些≈ot;模糊的≈ot;、≈ot;空想的≈ot;计划内。同样,法国的保守派也宁愿与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打交道,不愿求助于名义上与他们结盟的俄国人。这种思维方式的直接后果是牺牲了奥地利、阿尔巴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等独立的国家——这种牺牲并没有带来人们所天真地想象的≈ot;我们时代的和平≈ot;,而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第一页上写道:≈ot;德属奥地利必须回到伟大的德意志母国。……一个血统要求一个帝国。≈ot;依照这种哲学,奥地利一伙纳粹分子试图干1934年7月控制这个国家。他们刺杀了陶尔斐斯总理,占领了维也纳电台,但民众却没有起义,这一暴动失败了。两年后,为了打消墨索里尼的疑虑,希特勒与奥地利签订了一个协定,答应尊重奥地利的独立。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希特勒极力主张和平与友好,但与此同时,德国正以极快的速度重整军备。1937年,德国用在军备上的开支为45亿美元,而英法两国的军备开支合在一起还不到20亿美元。第二年,这一巨大的差异依然如故,尽管双方的军备开支都比以前大。这种大规模的重整军备,连同1936年莱茵兰的重新军事化的成功,大大地加强了德国的军事地位,致使希特勒能满怀信心地朝自己的目标进发。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把奥地利总理库特·冯·舒施尼格召到贝希特斯加登的尼伐利亚高山别墅进行会谈。在那里,博学、谦虚、虔诚的舒施尼格受到了长达几个小时的拍桌子打板凳的指责和辱骂。
我只要一声令下,一夜之间,你所有那些可笑的防御设施就会被炸得粉碎。你并不确信你能阻止我甚至拖延我半小时,是吧?……一刻也不要认为地球上有谁会阻挠我的决定。意大利吗?我与墨索里尼的看法完全一致。……英国鸣?英国不会为奥地利帮一点忙。法国吗?是的,三年前,我们曾派小股部队进军莱茵兰,那是我事事都要冒险的时候。那时,如果法国出来阻止我们,我们只有撤退。……但是现在,对法国来说已为时太晚了。
希特勒说完话后,德国的将领和德国及奥地利的纳粹领导人又重新开始软攻。这样,舒施尼格被迫接受了种种要求,如:赦免被囚禁的奥地利纳粹分子,任命纳粹分子担任各种职务,包括内政部长的要职。但是,舒施尼格一回到维也纳,就在电台上发表讲话,阐明他维护奥地利独立的决心。≈ot;我们完全知道,我们曾能到达,也的确到达过那条边界线,在边界线的那边,清楚而又明确地出现几个大字:&039;到此为止,不能再走&039;。≈ot;然后,他禁止悬挂带有卐字的纳粹党党旗,禁止穿纳粹党党员的褐衫,禁止纳粹分子举行示威游行。这些坚定的措施得到了人民大众的充分支持,因此,舒施尼格更大胆地规定于3月13日就以下问题举行公民投票:≈ot;你赞成一个自由的、独立的、日耳曼人和基督教的奥地利吗?≈ot;
这一挑战激怒了希特勒,他开始把军队集中到边界。在随后的危机中,希特勒对舒施尼格提的大国不会帮奥地利一点忙的警告被证明是有道理的。法国当时正处于两届内阁交替之时,根本没有政府。墨索里尼是不愉快的、愤怒的,尤其是因为他的独裁者伙伴没有事先告知他,但是,他因≈ot;罗马-柏林轴心≈ot;而被捆住了手脚,因此,他只好告诉舒施尼格,他≈ot;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提供任何意见。≈ot;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