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翦商(出书版) 第27节(2 / 4)

触怒纣王,被关进了监狱,靠装疯才活 下来(“乃被发佯狂而为奴”)。7而据《尚书o洪范》,周武王灭商、 进占殷都之后,”命召公释箕子之囚”,还当面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 从《史记》和《尚书》的这些内容来看,刚占领殷都时,武王和箕子 已经有交往,按理说不需要箕子舍近求远,再到关中投降一次。

所以,h31:2的“鸡子来”卜辞应当是周昌时期的,和纣王到帛 地行猎是同一事件:纣王驻理在关中东部,派箕子再向西视察周族等 关中番邦。在殷墟卜辞中,“降” 一般指神灵降福或亲自降临人间。 而箕子是商朝重臣,对周邦来说自然非常尊贵,所以“来降”并非来 投降,而是驾临之意。同时周昌也非常紧张,担心箕子此行会逮捕自 己(其执?)——他可能是联想到了父亲季历在殷都的下场。

至于南宫邰,史书中查无此人,但武王灭商时,有位将领叫南宫 括:”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史记o周本纪》)所以,“邰” 和“括”也许是同一字的不同写法,也许两人是同一家族之人。

从这些零散的信息推测,周昌应该是在接待箕子时赢得了这位商 朝重臣的好感,这才获准到帛地拜见纣王。对周昌来说,这是个求之 不得的机会:往常,他能见到的最高级别的商人是老牛坡的崇侯,现 在则先是接待商朝大臣,接着还要去朝拜商王,自然有受提拔的机会。

目前尚未发现关于周昌首次朝见纣王的记载,但肯定比较顺利, 因为周昌又获得了去殷都的机会。这次他可能还押送着一批羌人俘虏。 对此,《易经》里有多处记载。

关于周昌去殷都献俘途中的经历,前面已做了介绍。这里再补充 一点关于箕子的分析。在《史记》等文献里,箕子是商朝忠臣,因忠 言逆耳而招来纣王的震怒和牢狱之灾。但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 作为王室宗亲,箕子地位极高,倘若王朝形势有变,他是离王位很近 的人——商朝一直有王位兄弟相传的做法(虽然最近几代都是父子相 传,但传统并非没有再现的可能),所以他和纣王的关系比较微妙。 考虑到纣王在统治后期经常压制王室近亲,并因此招致越来越多的反 对,不排除箕子巡视关中,对周族等番邦潜在的军事实力有了一些了 解后,暗中萌生拉拢番邦想法的可能,以备万一王朝有变时,可以纠 集起忠于自己的武装。

但箕子和周昌应该都不会想到,他们的这次偶然相识会带来 什么样的后果。

目睹殷都献祭仪式

周昌押送俘虏到殷都后,自然会目睹商人的各种杀俘献祭仪式。

先是在商王宫廷中举行献俘仪式。夬卦日:“扬于王庭,孚号有 厉“扬”,是臣民颂扬王的伟大,“扬于王庭”是商周时臣下参见王 的习语。“孚号有厉”意思是,有俘虏大声惨叫,说明可能同时有杀 祭举行。

《礼记o郊特性》记载:“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 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商人祭祀最 重视声音,所谓“殷人尚声”。献祭的动物大声地嚎叫,是在向天界 神祇报告祭品强壮、合格,所谓“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 《礼记》是东周时人编写的,当时的人已经不太知道商人的人祭行为, 所以才会以为商人和周人一样都只用家畜献祭。还原到商代的真实场 景,这显然包含人牲的叫喊。

观卦曰:“盥而不荐,有孚颛若“盥”,本意是礼仪性地倒水洗 手,也指用酒洒地、告慰地神之礼。但不管是洗手还是倒酒,都是献 祭仪式开始阶段的程序。

“荐”是指杀人献祭,后世“荐俘” 一词即从此来,如《逸周书o世 俘》有“荐俘殷王鼎”。但观卦的内容有点奇特:这次不知何故,在 “盥”的程序后,却迟迟没有开始杀俘,所谓“盥而不荐”。这应该是 周昌初次参加殷都的献祭仪式,虽不懂其中的操作原理,但却在紧张 等待中牢牢地记下了自己的见闻。8

“颛”,本意是头大的样子,但不知为何,给《易经》做注解的唐 代孔颖达将其解释为“严正之貌”。其实,它在这里是翘首观望的样子: 仪式开始后,有些俘虏在紧张地顾盼。

萃卦也是周昌到达殷都后的见闻,卦辞中有商王杀牛祭祀(用大 牲)的内容:“亨,利贞,用大牲吉。”

其中,初六爻曰:“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 无咎。”意思是说,有些俘虏精神崩溃,试图逃走,或者扎堆在一起, 大声嚎叫,还有人因精神失常而狂笑。但结论是,不用担心,应当继 续进行下去。

六二爻曰:“孚,乃利用檎。”意思是说,俘虏正好用于檎祭o在商代, 檎是一种在春天举行的祭祀仪式。此外,升卦九二爻曰:“罕乃利用檎, 无咎”,也是同样内容。

兑卦九二爻曰:“孚兑,吉,悔亡。”“兑”,即“悦”,开心。这是说, 在殷都的日子里,有些俘虏似乎看到某些生机,变得乐观了起来。但 到九五爻,就是“孚于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