塾,专门教授小儿读书。
和县城的书院一样,“墨香阁”也分了班。
没有基础的小儿由他的学生陈夫子教授,冯夫子则教授小有所成,准备考秀才的学生。
私塾才开了四五年,已经教出了几个秀才,在外城算是名声比较好的私塾。
而他的娘子也没闲着,开了个幼学堂,专收五到七岁的小童。
幼学堂的束脩比冯夫子收得贵,中午想搭伙,需要另交一笔伙食费。
算下来费用高昂,并没有多少人愿意送孩子过来。
现在这个年代,女子大部分待在家里,并不出外做事。
完全可以自己照顾孩子,到了读书年龄,再送到冯夫子的私塾。
韩子文倒是愿意,三个孩子都交待出去,不用操心了。
私塾开学的前一天,韩子文从超市里选了几样点心放到食盒里装上,又提了一条腌鱼,一只腌兔,带着三个弟妹,由何娘子担任推荐人,去到了“墨香阁”。
冯夫子是个四十左右儒生模样的人,整个人透出一股豪迈之气,说话斩钉截铁,不拖泥带水,让韩子文很有好感。
希望小山在这里,能改改他的慢性子。
冯夫子的娘子冯娘子则温和可亲,看着很好相处。
这两口子一见到小山三兄妹,脸上就挂起了笑,很喜欢他们。
特别是大凤小龙,长得一模一样,穿着一样颜色的衣服,站在一处,白生生,粉嫩嫩,仿如两团小面团子。
惹得冯娘子不住口地夸道:“真难得,这么漂亮的两个孩子竟然一模一样,哎呀,爱死人了!”
于是小山三兄妹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墨香阁”的学生。
韩子文又向冯娘子打听她为小童们准备的饭食。
除了正餐,有点心有水果,搭配得很合理,吃完午饭,还能在私塾午睡。
虽然餐费价格有点小贵,他还是给三个孩子在私塾搭了餐。
中午正是面馆最忙的时候,就不用分心照顾他们了。
现在韩子文可以心无旁骛地经营他的小面馆了。
眼见生意越来越好,名声越传响,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突然出现在了面馆里。
这日中午一点钟左右,正是面馆生意最好的时候。
店里坐满了客人,店外还有不少人在让外等位置。
韩子文找木匠做了十多根板凳摆在铺子外,等座的客人排排坐在外面。
客人吃完面,有了空位,韩小妹再按顺序招呼等座的客人进店。
有一位客人没有等韩小妹招呼,直接走了进来。
他在门口看了眼铺里的格局摆放,愣了下,再看看客人碗里的面,又愣了下。
他抬起头,盯着墙上的价目表,嘴里嘀咕:“还真有方便面馆,红烧面,麻辣面,老坛酸菜面”
韩小妹以为他第一次来吃面,不懂规矩,走上前招呼:“这位客官,吃面得先去排队,我们一个一个叫。”
那位客人转过头看着她:“是坐在门口等?”
韩小妹看清楚他脸的那一刻,顿时愣住。
这人身材高挑修长,俊眉秀目,和小文几兄妹就跟一个模子倒出来似的。
韩小妹满眼不敢相信,吃惊地打量他,声音直打颤。
“三,三哥?”
那人莫名其妙地问:“什么三个?”
声音清朗悦耳,和小文也有几分相像。
韩小妹更激动了,两步冲上前,大声道:“三哥,三哥!是你吗?”
第158章
那位客人听了韩小妹的话,摇摇头,一脸地不明所以。
“三哥?什么三哥?你认错人了吧?”
“三哥,你不记得我了?我是小妹!”
韩小妹眼眶一热,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可惜那位客人只为难地盯着她,显然并不认识她。
正在吃面的客人全都停住筷子,诧异地看着两人,窃窃议论
“这是怎么了?”
“像是遇到亲哥了。”
“现场认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