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略汰,天下能人何其多也?”
为了自己的面子,杨国忠这样回答道。
“听说南诏扰乱,大军第一次平叛失利了?”
李瑄又问出这个敏感的问题。
“天水王休要听那些风言风语,初次南征小胜,南蛮狡猾,需要更多兵马。大军已经出发剑南,待训练完毕,必擒阁罗凤面见圣人。”
杨国忠立刻反驳道。他害怕李瑄将这个消息告诉李隆基。
现在满朝文武,只有李瑄能向圣人传递近话。
“南面多瘴气,不要冒进。”
李瑄不打算拆穿杨国忠指鹿为马,只是警告他一声。
阁罗凤很有能力,杨国忠想一口吃个大胖子,还要看有没有那个胃口。
“这是剑南的事情,不劳天水王了。”
见李瑄故意让他难堪,杨国忠话语也强硬起来,为了防止李瑄在文武百官面前继续说,他又催促道:“圣人在花萼相辉楼等待,请天水王上马,不要让圣人久等。”
李瑄不再多说,他向文武百官一礼后,坐上一匹银白色的汗血宝马。
这是拔汗那王赠送李瑄的年轻宝马。
拔汗那国在汉代的时候,叫“大宛”,那里自古以来盛产名马。
车神塞、李嗣业等将领也纷纷上马跟随着李瑄。
一行人浩浩荡荡,驶向明德门,朱雀大街。
这个门,李瑄已经以“加冕荣耀”的方式,通过四五次。
每一次都是天功!
有唐以来,无一将领能和李瑄一样,多次万众瞩目下在朱雀大街通过。
从朔方到陇右、河西,再到西域、河中、波斯。
从突厥,到吐蕃,再到大食。
这些都是大国,特别是吐蕃和大食,在鼎盛时期,却大败在李瑄手中。
变法罢相,使李瑄变得更悲情。
忧国忧民、大英雄、大诗人,在武风极盛,诗歌飞扬的大唐,每一个标签,都足以享受荣耀。
常平粮仓,虽然已经变质,但解许多百姓的倒悬之急。
慈幼堂、济生堂等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只是被杨国忠减少开支,并没有被抛弃。
变化失败,种子却留下。
包括一条鞭法、考公法,在仁人志士心中,已经有新的概念。
他们在等待“春风吹又生”的时候,那个男子,再度“入相”。
正午的时候,在万众期待中,李瑄又一次进入明德门。
许多长安人见过李瑄,但依旧翘首以盼。
他们受够了平白无故加赋税,受够了强行征兵,受够了五杨的奴仆。
一家数百奴仆,五杨、杨国忠、其他杨氏,加起来数千奴仆,像疯狗一样。
他们回忆小相公当宰相的时候,大户约束子弟、无赖不敢过市、杨氏夹着尾巴,无比美好。
短短三年,却变成这样。
“小相公!”
“小相公……小相公……”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整个朱雀大街,齐声重复。
没有以前那样的议论纷纷,只有这不断重复的三个字,惊空遏云。
相公,在这个时代是宰相的专称。
罢相之人,不可再称相公。
而小相公,一直是李瑄的称号。
纵杨国忠骑在马上,百姓也将他当空气。
本来李瑄想像往常一样,对沿途百姓挥手。
莫名听到小相公后,鼻子一酸,潸然泪下。
他立刻用左手擦拭眼泪。
百姓见此,无不哽咽,莫能仰视。
一场迎接英雄归长安的场景,却充满复杂的情绪。
只有不懂唐人情绪的胡人,用敬仰的眼神看着威名赫赫的天将军。
第351章 天将军回天街图,与李隆基的对话
吴道子和一名男子在人群之中,观看李瑄入城的画面,看李瑄和百姓泣不成声,情景交融,无比感触。
百姓的希望,天水王的无奈。
杨国忠在后!
迎接英雄,却寂寥无声。
一股奇妙的情绪和意境,排山倒海般向他们袭来。
“这是好作品呐,可惜我不擅长这样的作画,吴兄心中想必已经开花。”
吴道子旁边的男子向吴道子说道。
他叫张萱,曾经也是宫庭画家,能解丹青之穷妙。
他以贵族仕女,宫苑马鞍著称。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就出自他手。
不同于吴道子,张萱已经脱离宫廷画师的身份,而吴道子作为天下第一,无所不精的画师,被李隆基安上“非有诏不得画”的头衔。
“好,好!”
吴道子呐呐自语,似是回应。
曾几何时,他在中秋宴会上大醉,缠着李瑄为他写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