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唐天将军 第5o5节(2 / 2)

长的白须。

吴兢已经是年近八旬的人了。

他是大唐最渊博的史学家,最学问的人之一,因犯颜直谏而著称。

名传千古的《贞观政要》就是出自他手。

本来吴兢被贬为邺郡太守,但在李瑄的建议下,李适之又将吴兢调回。

在贺知章卸任秘书监后,由吴兢这个德高望重的老臣继任。

其实吴兢提前未知晓,但作为天后朝就存在的老臣,一直认为糊名制有利于良性循化。

所以他第一时间同意科举糊名。

皇帝、宰相、老臣都有同意,对李瑄的形势一片大好。

李林甫又气又急,他立刻示意忠于他的大臣出班辩解。

“启奏陛下,臣以为糊名之法不可取。科举选才,当是全面考察,若仅以一场考试一篇文章在糊名之下判断,那如何知晓此考生平日之品德、操行,若选出来的尽是些有才无德之人,将来为官一方,岂不是祸乱百姓,我大唐亦会陷入危局。”

工部侍郎陈希烈硬着头皮出列反对道。

他还是老生常谈的话,把德才兼备挂在嘴边。

“难道德行要到贡院考试时才查明吗?在报名之前,就应该调查此考生德行。而且陈尚书所言实属危言耸听,难道进士及第,明经及第,就没有贪官污吏了吗?”

李瑄驳斥陈希烈道,认为陈希烈之言不足为依据。

“启奏陛下,糊名之后,考官阅卷犹如盲人摸象,全然不知考生之来历,若此前有大才早已闻名遐迩,却因糊名而错失,那我朝岂不是错失真正贤能。再者说,若有士族精心培养的大才,因糊名与那普通学子一同竞争,对他们士族而言也是不公啊。”

礼部侍郎李岩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辩解。

他这种歪理,竟然让许多大臣窃语认同。

“亦是荒谬之论。真正的大才,如果通过考察难道不能直接举荐为官吗?像之前我为朝廷举荐的高适、杨绾,他们有才,朝廷亦可任用。再说士族培养人才的言论,如果真是大才,会不被录取吗?锥处囊中,其末立见,在陛下的英明神武下,难道还能漏过管仲、萧何吗?”

李瑄亦不认同李岩的话。

他用司马迁的锥处囊中,其末立见来说明是金子总会发光。

不要总搞一些歪门邪道。

“启奏陛下……天后朝出现糊名,早已取消,说明糊名制是不可取的,请陛下三思。”

刑部侍郎萧隐之也出列说道。

他们还想依靠李林甫的权势,对付李瑄。不能让李林甫孤军作战,失去信念。

不过萧隐之不打算和李瑄辩,他只是请求李隆基。

因为李瑄的嘴太厉害,动不动损人、怼人,引经据典。

并且总是站在道义之上。

这样的套路,大臣们从未见过,只能避其锋芒。

第273章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辩驳的大臣,皆不提誊录。

因为誊录的出发点太好,无法质疑誊录,所以他们都拿科举糊名说事。

“启奏陛下,公平取士乃是科举之根基,糊名之法和誊录之法可先在明年科举试行,以测试糊名和誊录制度下,与以往有何不同之处。关于德行考察之事,可后续再议如何完善补充,务必使我大唐科举既能公平公正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又能兼顾德行操守之考量,为我朝江山社稷选出真正的贤能之才。”

李瑄也向李隆基一拜,说出一个折衷的想法。

只要能试验一次,他就能保证将两法推行下去。

“啪啪啪……”

李瑄话音落,裴宽以笏击掌,表示赞同。

紧接着席豫、吴兢、李岘、杨慎矜、杨璹等大臣迎和。

就连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吏,大多数都迎和李瑄的话。

还是那句话,如果没有“曳白”和“野无遗贤”,科举糊名有待商榷。

这两件事情朝野非常不满,连士人都知道,如果大臣弄权,他们家世即便再好,也无法进士及第。

索性赞同李瑄改革科举制度。

况且李瑄在辩论的时候,压制反对者,有理有据,让他们觉得十分有说服力。

自始至终,李林甫没有提出一句话。

因为李瑄针对他的意思很明显,野无遗贤已是事实,说不如不说。

后悔啊!

本以为只是李瑄不在之时的一个小手段,讨好圣人的同时,让圣人对他更信任。

李林甫不明白圣人为何会转变这么快。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