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晚期的局面就是最好的例子。
只能说,这是古代王朝的常态了。
陈景恪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发展生产力。
用发展解决所有问题。
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更要用发展来解决。
所以,与其同情这些大户,冒死为他们求情,不如想办法提高生产力。
有了这个想法,他就亲自参与,带领《算经》编撰小组剩下的人,编写了一本《基础算学》。
上面着重介绍了新的算学符号,然后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讲起,最后以一元二次方程为完结。
这本书虽然名为基础算学,但并不是为毫无基础的人准备的。
必须是有一定算学基础的人,才能看得懂。
其目的,就是帮助那些学习算学的人,理解这些新符号。
后面的一元二次方程,就是诱导他们接受新符号的蜜糖。
毕竟,用汉字来写较为复杂的方程式,实在太麻烦了。
但凡使用过新符号的,应该都会接受。
少数坚持传统的人,完全没必要理会。
《基础算学》编好之后,他就找到朱标,询问他的意见。
朱标在私下已经开始采用新符号,更能了解其方便之处,自然是爽快同意。
“好,不过此事不宜经朝廷之手,我批一些钱财,你拿去找私刻印刷五千册已做推广之用吧。”
陈景恪欣喜的道:“谢殿下。”
印刷才是最麻烦的事情,陈景恪手里并没有什么钱。
算学班那些人,也都不是什么富户。
现在朱标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朱标接着说道:“推广之事朝廷不宜插手,否则会引起读书人的反对。”
“先在私下进行传播,待流传开来以后,朝廷再顺势提出采用新符号。”
“同样的道理,此书暂时先不要署你们的名,取个化名即可。”
“等《洪武算经》编写完成,朝廷再为你们正名。”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以大明这些儒生的尿性,朝廷直接推广新符号,还是横着写的。
他们肯定会跳出来反对。
什么横着写前所未有,是离经叛道。
新符号就更别提了,先贤留下的文字岂能擅改。
什么,你说新符号更好用?
竟然用好不好用来评价文字,你这是对先贤不敬,数典忘祖。
然后就将你钉子耻辱柱上。
但如果只是私下传播,他们只会鄙夷,然后放任不管。
等到新符号被大家接受,他们也会稀里糊涂的跟着使用。
最后新符号也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不知道多少次。
不过陈景恪马上就想到了一个难题,于是说道:
“只是,如果不用朝廷的渠道,我们该如何将此书送到全国各地?”
有钱有人一切好说,问题是他既没钱又没人啊。
朱标摇头道:“你怎么糊涂了,找商人啊。”
“民间学习算学的,十之七八都是商贾。”
“且彼辈见利忘义,不会在乎法统,见到新数字必然会争相使用。”
“你就告诉他们,想学新符号就要帮忙推广此书。”
“如果算学书还不用足以打动他们,就把复式记账法给他们。”
“多找上几十家,总会有人答应的。”
“最好每个地方的商人都找一两家,就让他们在自己的家乡推广。”
“如此,用不了一年新符号就能传遍全国。”
陈景恪彻底心服口服:“殿下英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他并没有自己出面去做此事,原因无他,年龄太小了。
而且一旦暴露,也很容易招致攻讦。
于是他就找到了户部左侍郎邱广安。
邱广安本身就是《洪武算经》副总编纂,自然不会反对此事。
更何况太子都赞助了钱财,还给出了主意,他就更不会反对了。
不过他也没有自己出面,而是找来自己的一个远房侄子去办。
陈景恪亲自去见过那个人,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名叫邱一新。
看起来很沉稳,眼睛里时不时露出的一抹精光,彰显他心中颇有算计。
印书的事情很是顺利。
中国古代对私刻管制非常宽松,私人印书馆到处都是。
找一家口碑不错的,钱给到位,不出半个月五千册《基础算学》就印好了。
接下来寻找合作商人的事情,遇到了一点麻烦。
倒不是商贾对新符号不感兴趣,而是不知道推广此书会不会带来麻烦。
他们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不过正如朱标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