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北朝帝业 第696节(1 / 5)

城中凡有坊民要出卖宅院,先得告知坊正,坊正在将之公告坊内,坊内民众全都不反对,卖房信息才会被两县县衙收录,并且在县署中进行公示。故而想要在长安买卖房屋,直接到县署办理即可,私下进行交易者一旦查实,则买卖双方都要遭受罚金并流刑。

“价格不是问题,只要尽快办妥!”

王冲只想赶紧搬出梁国公府,对于别的问题都不在意。

其子闻言后点头应是,然后便匆匆前往万年县衙进行办理手续,可是很快便又一脸颓丧的返回来,低头躲避着父亲问询的目光,只是涩声道:“儿去已迟,城南几处宅业,尽已被人买去……”

王冲听到这话后,脸色顿时一垮,顾不上斥责儿子,只是连忙又问道:“买房者谁?能不能寻去拜访商讨一番?”

“听说是京兆韦氏韦鼎。”

听到儿子回答,王冲眉头微微一皱:“韦鼎?他旧在前梁邵陵王门下为官,邵陵王没后便没了消息,亦不闻有仕陈朝,怎么竟也来了长安?”

南朝时局来来去去也就那些人,王冲虽然跟韦鼎乏甚交情,但对其人其事也略有知晓,听说买主乃是韦鼎,便想凭着同出江东的身份前往拜访请求一番,当即便吩咐儿子安排车马与礼货。

他心里还在盘算着,韦鼎一家落魄多时,并不像他们琅琊王氏久处江东时局中心,此番往访或可用为韦鼎引荐江东故识旧好、大家一起抱团取暖来说服对方将宅邸出让给他。然而他却想不到,此番前往访问韦鼎却给了他一个巨大的震撼。

第1365章 长安宜居

今时的长安城选址较之历史上向东偏移数里,这就使得原本历史上一些地标景物在城中的位置也都发生了改变,而一些后世耳熟能详的代表建筑则更是大多数都不存在,未来是否会营造起来也未可知。

就好像后世名气颇大的曲江池,本应坐落在长安城的东南角,但今却是位于城南启厦门外,并不处于城中,而且规模也远没有后世那么大,仅仅只是少陵原北面一处季节性的渠池,靠着春夏降水和塬上一些时断时续的沟谷来补充水源。

在长安城还没有迁到龙首原这一处新址的时候,地处少陵原边缘地带的曲江并不算多么出众的一个地方。正如当今至尊早年初入长安的时候,龙首原因为水源匮乏也是一片荒芜之地。

曲江的荒废则是因为水涝频频,因其地处少陵原北面沟谷之间,每逢春夏雨季,塬上的降水便顺着坡谷汇入这一片洼地,曲江本身又缺乏一个蓄水排涝的整体规划,因此每到了这时候便成了水流淤积泛滥之处,难以进行耕垦和居住,反倒成了蚊蝇的乐园,自然被人所嫌弃。

长安新城规划的时候,曲江虽然地近新城,但却并不位于主城区的范围之内,而且收拾起来又太过繁琐,故而同样没有被纳入整改计划之内。甚至由于其地太过荒废,还曾一度有人提议不如干脆将之完全填平,但也因为用工量太大而没有被执行。

长安城新建立起来的时候,曲江虽然已经地处近郊,但当时城中都还比较空旷冷清,自然也乏人关注此间。可是随着都畿日渐繁华,连带着近郊周边也逐渐受到关注之后,却有人突然发现曲江这一片荒废多年的地方竟也早被圈禁围起、大造园墅。

之前曲江远离城邑、所在荒凉,自然乏甚开发的价值,可是如今随着长安城迁移过来,此地恰好位于城外南郊,位置极佳。

若能置业于此,既可以就近感受京畿的繁华,同时还能不失郊居别业的清静,可谓是两全其美,当然前提是得把曲江彻底的修整一番。

但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也实在不怎么好解决。直到有人进言有司,建议自终南山开凿一条河渠穿少陵原而向北,可以比较便捷的将终南山所产竹木石材等建筑材料运到京南,便于公私取用,同时这一河渠流经曲江后又可折道向东汇入龙首渠中,解决南郊曲江的春夏淤泛问题,并且其人还表示愿意主动承担疏浚拓宽曲江渠池的任务。

在长安城的建造过程中,公私合建本来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城中许多权贵大族为了能够在新城获得一个心仪的住宅,仅仅在坊曲刚刚划定范围的情况下便请示有司而后派遣家奴入场修造宅邸,当城池框架形成的时候,这些大宅也已经落成。

有司在收到这一提议之后又派遣官员实地考察一番,于是便答应了这一方案。而那提议之人当然不可能只是做白工,他希望在曲江渠池疏浚拓宽之后能够获得曲江沿岸一百顷的土地。

一百顷的土地面积自然不算小,可是跟疏浚拓宽曲江的用工量相比又不算什么了,一些世族豪强乡资园业动辄几十数百乃至上千顷之多。固然曲江畔因位于京畿近郊而有些特殊,但在当时长安城都还在营造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工程的进度以及降低整体的用工成本,这样的合作也是各取所需。

此人在与官府达成合作之后,当即便又前往游说关中诸雄族大户,表示愿意近畿园墅美业相赠而借使部曲卒力。经其一番奔走游说,许多大族也为其说动从而加入进来,一起用工将曲江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