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78章(1 / 2)

所以他的那本《尚书通考》必须在朝廷正式提出编纂会典之前定稿刊印。

这也是杨宗祯今天找他过府的原因。

只听杨宗祯对贾璋道:“你是三元及第的文魁,这是你最大的优势。但你年纪太小了,这又是你身上最大的劣势。”

“若是你能在朝廷正式提出编纂会典前刊印你的《尚书通考》,那你成为纂修官的几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看过你你那本书的前两章,写得很有水平。刊印出去后,实学一派也会想办法为你造势。”

“而且最重要的是,最近火耗改革进展得很顺利。陛下心里也会记得你进言献策的功劳,他不会反对你参与到会典的编纂当中,反而会对此乐见其成。你的优势很大,所以一定要把书尽快写完,而且一定要保证质量。”

贾璋重重地点了点头。

师门果然靠谱,杨阁老这个师祖对他和老师两个人也是真的好。

贾璋又怎会辜负杨宗祯的良苦用心,在《尚书通考》这本书上掉链子,让杨宗祯在实学一派的师兄弟面前丢面子呢?

他这几天就算焚膏继晷,昼夜不眠,也要把书给编好!

此时此刻,贾璋心里无比感谢黛玉这个宝贝妹妹。

如果不是黛玉主动提出要帮他校对句读、措辞与错字的话,如果他没有毫不犹豫地把这件事情答应下来的话,只怕他会因为这些事拖慢编写《尚书通考》的速度。

在朝廷正式定下编纂《大盛会典》修书队伍前的时间比黄金还宝贵,他又怎能不对黛玉的偶然之举感到感激呢?

还有杨宗祯,师祖待他这般上心,未尝没有为远行的叶士高照顾徒弟的心理……

他不但为自己感谢杨宗祯,也为叶士高感谢杨宗祯。

“师祖……”

看到贾璋湿漉漉的眼睛,杨宗祯笑道:“别说那些感谢的话了,你现在这副模样,倒像是个小姑娘似的。”

“去吧,快点去把我院子里的海棠收拾好。若是收拾得不好,我可是会代你师父罚你的。”

贾璋连忙把这个差事应了下来,在向杨宗祯行礼后,直接把袍子下摆掖进素银带,拿起杨家仆役捧过来的工具去院子里修剪花枝去了。

杨宗祯轻笑了一声,退之膝下就这么两根根苗,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弟子,他总得帮着他把人照顾好了。

第134章 注疏出世副总裁官,走马上任贾琮院试

因为杨宗祯的嘱咐, 贾璋只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批改、增补等工作。

在杨宗祯和林如海分别审阅过他的书稿后,这本已经定稿的《尚书通考》就被送进了贾母的书坊。

工坊印刷匠人采取了三班倒的工作方式, 在他们的努力下,贾璋的新作很快就面世了。

在这之后, 实学一派和杨门之人开始为贾璋造势。

他们的行动非常顺利, 贾璋这本《尚书通考》既义理详实又鞭辟入里, 他们吹捧起来也不吃心。外人听到后,也不会质疑他们的话语。

没过多久,贾璋就被仕林视为年轻一代的文魁, 声名大振。

就连宫里都听到了些许风声。

这倒是很正常, 耄耋老儒学问深, 也不会引人注目;年少才子著书立说,才会成为新闻。

在得知此事后, 绍治帝的心情也相当不错。

他曾经勉励过贾璋, 让他好生做学问。日后也好成一代文宗, 扬大盛文华。

如今贾璋著书立说,未尝没有他这个君父殷殷嘱咐的功劳!

绍治帝当然会觉得,贾璋能够如此进取,是他把君父的嘱咐全都记在心里的结果。

手下多了一个忠臣种子,绍治帝自然会觉得高兴了。

于是, 在太上皇与绍治帝拿定主意要编纂《大盛会典》后,绍治帝就直接把贾璋安排进修书的队伍里面去。

谁都能看明白杨门的造势之举, 杨宗祯想要提拔徒孙的心思更是人尽皆知。

但是,在贾璋的经义注疏义理详实、文采精华的前提下, 谁也挑不出来他们的错出来。

这就是阳谋的优点了。

光明正大四个字,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绍治帝也不会因为杨宗祯的操作感到生气。若是杨宗祯每次操作都能给大盛带来一本《尚书通考》这样的经学著述, 那他恨不得让杨宗祯多操作几次才好呢。

在杨门与实学一派操作《尚书通考》的事情时,翰林院掌院学士宋榆就已经心中有数了。

会典的风声已经传了出来,杨门如此紧急操作,必然是要推贾茂行上位。

宋榆对此接受良好。

于公,贾璋的差事确实做得好,进入翰林院后就没出过什么差错。

他文采精妙,学问扎实,担得起纂修官的职责。

于私,他和林如海也算是朋友。虽没到肝胆相照、共同进退的地步,但也比点头之交要强许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