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一闪:“你们可见过太极双鱼图?阴阳双鱼就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把这个单一钩梭,做成头部相连的两个钩梭,便如那阴阳双鱼一般。前一根钩梭勾线下压,不必复位把线放回,而是让线滑向另一端。后一根钩梭再勾线下压,前一根的线就退出去了。这样改进以后,缝出的线还互相勾连,不会一处掉线就全部散掉。”
不但工匠和学徒们没听明白,就连朱国祥都有点迷糊。
朱国祥对机械没啥研究,但他年轻时见过缝纫机。毕竟那时三转一响,缝纫机属于经典陪嫁品。
因此,朱国祥知道缝纫机的外部构造,直接指挥工匠和学徒们做出来。可内部构造却得自主研究设计,一点一点的推敲并改进。
就在众人一头雾水时,那个叫余昂的学徒却听懂了,拍手赞道:“阴阳双鱼果然妙得很!”
这两个少年,在脑中凭空模拟出“缝纫机摆梭”的运动图像!
朱文竹对众人说道:“是这样的,把斧头、木头和刀子拿来。”
很快,他拿起斧头劈砍木板,再用小刀细细削制,做出一个变形的阴阳双鱼物件。
朱文竹左手把线扯下,右手把刚做出的摆梭转半圈,勾线下压之后再转半圈,再用手把线给扯出来:“这样就可以了,把这种梭子叫做阴阳梭即可。”
众人终于看明白。
最擅长木匠活的工匠,开始制作更精细的阴阳梭。
接着安装上去,踩动踏板开始工作。
谁知阴阳梭只转半圈就把线卡住了……
朱文竹的表情有点尴尬,趴下去观察为啥会卡线。
思路是对的,但阴阳梭的形状还得调整。运气好一天就搞定,运气不好得调整好几天。
朱国祥全程都没有干预,只坐在旁边静静看着。
李清照接过太监端来的冷饮,一份递给沈有容,一份递给朱国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若是这缝纫机做好,慈母缝制衣物就能轻松许多。”
朱国祥说:“先用来缝制官服、军装等物,还有大量缝制用来装货的麻袋。再慢慢转为民用,肯定有商贾愿意仿造。”
原版的缝纫机,对于大明工业来说,还是显得技术含量过高。
但很多零部件可以替换,不一定非得照着原版来。
至于阴阳梭(摆梭)这种部件,在最终设计定型之后,可以使用泥模来浇铸,再让工匠进行精细打磨。
科技得一点点攀升。
等缝纫机做好了,朱国祥就要开始造蒸汽机。
也不必搞得太精妙,刚开始只在靠近煤矿的各类矿山使用,用来排出矿洞里的积水。锻炼出一批精于机械的工匠,再改进其他机械。
纺机和织机都需要改进,否则有了蒸汽机也难用于纺织。
更何况,棉花还没彻底普及了,现在只有两百多万亩棉田。
在洞庭湖流域彻底开发出来以前,江浙农田还不能大规模改为棉田,必须保证全国的粮食安全!
大明的《专利法》即将制定,但今后执行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执行困难抛开不谈,把《专利法》弄出来再说。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如今大明的全国各地,都有人在主动改进机械,改进各种商品制造工艺。
尤其是《基础数学》、《基础物理》两本书刊印之后,许多普通士子甚至是工匠,都买来书本学习和研究。
但凡属于实用书籍,在中国古代一直很畅销。
比如各类农书和算书,销量就很大。
明清两朝的珠算书籍,一直卖得很火,书商都是直接上雕版的。
朱家父子俩带来科技影响,正处于一个厚积薄发的状态。
接下来几十年,或许会迎来井喷。
一直研究到傍晚,阴阳梭改进了两次。
已经能够正常勾线缝制,但平均转动十几圈,还是偶尔会卡线一次。
朱国祥拍拍手:“天色已晚,今日到此为止,明天继续来改进阴阳梭。今天的研究有重大突破,晚餐加一个肉菜奖励,再每人赏赐一百文钱。”
“谢陛下!”
工匠和学徒们喜滋滋行礼。
工匠是有工资的,学徒则包吃包住,最终完成项目另有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