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提醒你们,我绝对不允许过于急促的、准备不足的攻伐,你们要明白,汉国今时今日的和平安稳,是来之不易的,是绝对容不下半点急功近利。除非你们对此一战已经胸有成竹,并且确定可以凯旋而归,才可以出兵进犯。”杜乐说道。
&esp;&esp;“陛下此言有理,微臣深表赞同。明国幅员辽阔,兵强马壮,就算爆发内乱,也不可小觑。”一名文官站出来应道。
&esp;&esp;杜乐闻言只是挥挥手,似乎也不接受文官的附和。这自然是有道理,既然要注重平衡之道,就不可能在刚刚批评完武官,就反过来对文官表示赞许。更何况,这名文官的进言也没有特别实质性的建议。
&esp;&esp;杜乐接着说道:“明国是大国,但汉国也不是一个小国。我所说的,只是不想徒招麻烦罢了。此事必须从长计议。我将成立一个军部,专门负责军中事务。这个军部将由丞相负责选取军中老将组成,可以负责制订军事计划。而制订出来的军事计划,必须经过我同意,才能施行。好了,明国的事情,就交给新成立的军部处理吧。稍后,丞相会拟定一份详细的名单,确定军部主要成员,然后在朝中公告。”
&esp;&esp;杜乐不会因为明国的内乱,而改变既定的发展计划。本来这就是别国的事情,可管可不管的,当然不能因此耽搁重要的事情。
&esp;&esp;杜乐既定的发展计划,是要在军城,再建立一个智能工厂的分厂。所以,大朝会一结束,他就会前往军城,选址建厂,这些事情,就留给这些朝官去忙碌。
&esp;&esp;不待百官发言,杜乐继续说道:“另外,我听闻,朝中有不少官员,希望我能努力造人。”
&esp;&esp;杜乐此话一出,不少官员脸面不由一燥。不过,也有脸皮厚的。
&esp;&esp;“臣等乃是希望汉国千秋万代,皇室血脉长存。”一名老臣说道。
&esp;&esp;杜乐不置可否,说道:“我会制订了一部皇家继承人法,规定皇家继承人的权利与义务。关于汉国国祚的延续问题,各位不用再有所操心。稍后,管政会就此颁发相关法案。此事就此议罢。”
&esp;&esp;百官闻言,尽管没有从杜乐这得到确切的答案,但听出杜乐语气的朝官,都不敢再纠缠杜乐,挑战他的权威。毕竟,就算关于朝室和天下,也总不能在这种事情上逼着杜乐,让其马上造出一个后代来。
&esp;&esp;提醒一下,便已经尽了职责。
&esp;&esp;除非杜乐的后宫,久久未有龙子,他们才会继续要求杜乐,扩大后宫的规模。
&esp;&esp;也许是因为杜乐难得举行一次大朝会,百官很少见到他这一位国君,百官们仿佛吃了春药似,一本一本奏折,一件一件事情地向杜乐的上书禀报。
&esp;&esp;什么芝麻蒜皮的事情,比如某个人说了某句话,写了某部大不敬的书籍,是否要惩罚,都要杜乐决定。
&esp;&esp;杜乐想不理也不行,只能耐心解答。如果能够当场解决的事情,就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事情,就向后推一推。
&esp;&esp;此时,杜乐是开国之君,他的威望很高。百官知道杜乐是一名开明的君主,很多政策,官员都可参与建议。因此,杜乐不想表态的话,很少会官员再去纠缠不清。
&esp;&esp;整个大朝会,足足三个小时,一直到太阳下山,百官才口干舌燥,慢慢减少上书。
&esp;&esp;杜乐坐在椅子上,坚持三个小时,对他而言,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杜乐有长春决在身,累了就运行功法,恢复体力,倒不会有吃不消的时候。最多,杜乐会有一些精神疲倦感。
&esp;&esp;杜乐看见十几秒内,没有官员再站出来,笑着问道:“诸位大臣,还有何时禀报吗?没有的话,那就散朝吧。”
&esp;&esp;“臣有奏章!”一名排在百官队列最后的年轻文官,拿着一封奏折,走出来,站在中间,说道。
&esp;&esp;杜乐微微一笑,说道:“嗯,递上来吧。”
&esp;&esp;一名皇宫内侍,下去,把奏折收上来,然后交到杜乐的手里。
&esp;&esp;杜乐没有翻开奏折观看,而是看着年轻文官,问道:“我的眼睛有些乏了,不如你告诉我,奏折里的内容吧。”
&esp;&esp;年轻的文官从容不迫地向杜乐拱拱手行礼,说道:“微臣奏折里的内容,是恳请陛下称帝!”
&esp;&esp;年轻文官话语一出,震醒了朝会上有些昏昏欲睡的百官,他们震惊不已,纷纷看向他。
&esp;&esp;“陛下,如今,明国国力不如我汉国,我汉国又战胜明国,占据明国云州。败国之君,明国皇帝都可称帝,我国君为何不称帝?平白比他一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