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克莱恩不说她也明白,他在不久的以后一定会重返战场,他们迟早都会分别,分别之后要么是重逢,要么就是永别。
歌剧院里的一切都模糊了,眼前好像出现一个沙漏,他们在一起的每一秒都随流逝的细沙倒计时。
“奥菲欧,你希望结局如何?”在终曲的余韵里,她低喃着吕比耶的台词,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这个男人从不说多余的话,她知道他下午在桥上的那个问题背后藏着怎样的意思,他和她都不完全确定未来会如何走。
人总是如此贪心,初见时她只盼着能活下来,后来却想着不要为错过他而后悔,而现在,却希望能留住他在自己身边的每寸光阴。就像此刻,她多希望这首咏叹调永远不要结束,就让时间凝固在这里。
曾经拥有固然美好,可谁不曾乞求过长长久久?即使这个词太过奢侈了。
克莱恩伸出手来,他的手掌温暖干燥,将她的包裹其中,男人也借着剧中台词作答:“我希望,尤丽狄茜和奥菲欧可以永不分离。”
“即便是一起永坠幽冥吗?”
她慌忙低头,假装整理裙摆上的褶皱,水晶吊灯实在太亮了,亮得让人藏不住泪。
或许这是最后一次了。最后一次看他穿着军装坐在歌剧院,最后一次听他在她耳边解说剧情,最后一次
男人的拇指抚过她眼尾晶莹,这个动作太温柔,温柔得不像平时的她。
“即便…是一起永坠幽冥。”
舞台的最后一束光映在他的眼底,湖蓝色的瞳孔燃着火焰,她感受到他的脉搏在皮肤下跳动,沉稳而有力,直到与她的心跳重迭。
我们理应属于人间,不要永坠幽冥。
——————
散场后的贵宾包厢通道转角,俞琬猝不及防撞见了那位离开前和她说过“我们会再见面”的男人。
她仍清晰记得这位独臂将军的苍白面容和他温和的声音。
他空荡荡的袖管别在军装口袋里,右手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那双棕眼睛像解剖刀般精准,是盖世太保特有的、能叁言两语就剖开一个人全部秘密的敏锐。
“斯派达尔将军。”克莱恩的军靴咔地并拢。
和斯派达尔一起的还有位穿西装打领带的绅士,这位又恰好在去年柏林的酒会上和克莱恩认识,他便是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冯多恩伯格。
在如今一切国家机器都要服务于军事的第叁帝国,即使这位年近五十的法学博士,也以能结交党卫军最优秀的年轻指挥官为荣,何况冯克莱恩家族与他的家族还有姻亲关系。
是以,多恩伯格虽然骨子里十分惊奇这个最符合雅利安标准的美男子竟会找个中国女人,甚至还公然称之为“女友”,但明面儿上却一点儿看不出来的。
甚至于在场其他两个人的介绍下,他还主动和她聊起来。
“克莱恩上校,没想到在巴黎也能遇见你。”多恩伯格转向俞琬时语速都特意慢下来,这是外交官与外国淑女对话时特有的“善解人意”。
“这位小姐的气质让我想起1937年来访问的那位总长夫人。”即使他实际上早已忘记了那夫人长什么样。
毕竟二十年的外交生涯赋予他完美的表演天赋。
在中德蜜月期,他可是组织招待了不少那边来的贵宾,他当然懂得同任何文化背景的人相谈甚欢,话题从对这位女士柏林腔的赞美转到了她的求学经历。
“原来小姐还曾在夏利特医学院学习,我的女儿也是那的校友。”
“真的吗?真是很巧。”俞琬悄悄捏紧了手包。
岂止是巧,他的女儿不但是俞琬的大学同学,也是她寄宿学校的同班同学,她和身为特使的父亲初到柏林的时候,还远远见过这位多恩伯格先生两面。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越是怕什么越要来什么,先是一而再再而叁地碰到君舍,现在又换成了个比君舍还厉害的“长狗鼻子的人”,连同一个可能让自己暴露身份的父亲旧识。
好在,女孩松了口气,他没认出自己来。
而多恩伯格之所以来巴黎,刚好是为接待第一位访欧的中国傀儡政府高官做准备。
那位南京实业部长兼行政院副院长,定于本月十七日乘专机落地柏林,他在同帝国经济部与总理府高官会面后的第四日将赶赴巴黎。
鉴于日本军部高官被刺事件,利宾特洛甫部长在日方施压下,再叁交代这一次同样来自远东盟国的高层来访再不能出任何问题。
原本为安全起见,礼宾司是只计划邀请他访问柏林的,可无奈那南京驻德代办却说,“鲍院长爱好摄影,十分憧憬巴黎,以领略欧洲建筑风貌。”
是以,一下火车他第一个来找的便是斯派达尔。
这位不但当年在柏林就与利宾特洛甫私交甚笃,还和远东的外交官也多有往来,是个出名的“东方通”。
加之他现在正主管法国的盖世太保与秘密警察,负责整个占领区的反间谍工作